<b id="43186"><legend id="43186"></legend></b>
<thead id="43186"></thead>
    相關閱讀

    孟子正義論

    【摘 要】孟子正義論的基本觀念架構是:仁→利→知→義→智→禮→樂。仁是作為所有一切之大本大源的仁愛情感;利是由仁愛中的差等之愛所導致的利欲及其沖突;知是作為正義直覺或正義感的良知,它淵源于仁愛中的一體之仁;義是正義直覺的倫理原則化、即正義原則,它是一體之仁在特定生活方式下、在差等序列上的推擴作用的結果;智是按正義原則來進行制度規(guī)范建構的理智活動;禮是通過“別異”而建構的制度規(guī)范;樂是通過“和同”而營造的社會和諧。

    【關鍵詞】孟子 正義 仁愛 禮 利

    當今國際國內的社會正義問題是如此之突出,以致正義理論的研究成為一個思想學術熱點。正義理論所研究的是制度倫理問題,核心是社會規(guī)范建構及其制度安排(簡稱“制度規(guī)范”norm-institution)所依據(jù)的正義原則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傳統(tǒng)思想、特別是向來以“禮義”即制度規(guī)范與正義原則[1]為基本主題的儒家思想,顯然具有特別重要的資源價值。但遺憾的是,人們或是根本無視這種思想資源的存在,或是嚴重誤讀了這種思想資源的實質內涵,致使當今學界充斥著西方正義論,而中國正義論卻幾乎完全缺席。為此,本文旨在重新探討孟子的正義思想,以此為重建中國正義論、解決當今國際國內社會正義問題提供一種思想資源。

    一、整體結構

    正義論不僅是孟子思想的一個方面而已,它事實上涉及孟子思想的整個體系;換句話說,從制度倫理的角度看,孟子的全部思想其實就是一套正義理論。這個理論的總體結構,孟子明確提出的就是“仁→義→禮→智”的觀念架構: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2])

    這段論述揭示了儒家正義理論的最核心的觀念架構“仁→義→禮”(關于“智”詳下文),即正義與仁愛、制度之間的關系。其中“義→禮”是說:正義原則的提出,直接指向制度規(guī)范的建構。這其實是古今中外正義觀念的一個普世結構。而“仁→義”則是說:正義原則的確立是淵源于仁愛的。這是儒家正義論區(qū)別于西方正義論的一個根本之點,但下文將會表明,就生活的實情而論,它同樣應當成為正義觀念的一個普世結構。

    不僅如此,孟子這段論述還有更為深刻的意義。首先,這里存在著一種嚴格的分辨:如果說仁、義、禮、智的德性是“四德”,那么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情感就是“四端”。關于“四德”,朱熹曾有詳論(《周易本義·乾文言傳》[3])。此“端”乃指生活情感,而此“德”則是指的作為人性本體的德性,故朱熹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孟子集注·公孫丑上》[4])朱熹對“情”與“性”的分辨是完全正確的,他的錯誤是誤認了性與情之間的關系,將孟子這里的“情→性”誤置為了“性→情”(這是思孟以后的儒家正統(tǒng)的形而上學架構)。孟子那里實際上是“情→性→情”的架構,其中“情→性”與“性→情”具有截然不同的意義:“性→情”是后設的形而上學建構,是揭示形上本體對于形下行為的奠基關系,屬倫理學問題;“情→性”是先在的確立本體的過程,是揭示形上本體的生活情感淵源,屬存在論問題、或“情境存在論”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分享到:
     
    中日韩亚洲免费视频,2014AV天堂无码一区,日本一本草久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级在线α片
    <b id="43186"><legend id="43186"></legend></b>
    <thead id="43186"></t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