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我們這一代該怎么學習
來 源:未知發(fā)表日期:2017-03-10
我們這一代人都有知識焦慮,知識總量越來越大,負擔越來越沉重,時間也越來越碎片化。羅振宇立志做一名終身學習者,他在《羅輯思維》的最后一期視頻節(jié)目里,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我們從中選取了部分內容,和你分享。
那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怎么學習?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人格,這牽扯到對知識的理解。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于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知識是啥?知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信息網(wǎng)絡,它的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里面,是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那為什么過去我們認為讀書就是學習呢?沒辦法嘛。人類在那個時代是印刷文化時代,想保存和傳遞知識書本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學習工具。但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我們有機會重新回到人格這個學習對象。就像我自己吧,每隔一段時間,我總有一些我佩服的讀書人嘛,我就會問他,最近在讀什么書啊?有什么漂亮的文章值得推薦呀?關于這個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你有什么意見?拼命問這些人。為啥?因為這樣學習的效率更高。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啊,知識已經被他們像買菜一樣買回來洗干凈,已經切好了,已經搭配和融合好了,當然跟他們學更省時間。這是最好最好的減輕知識的總體負擔的方案。這是第一個關鍵詞。
那么第二個關鍵詞我稱之為叫概念,就是通過不斷的搜集新概念來高效學習。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說白了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么是力,什么是運動,牛頓的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動能,就這些東西啊。然后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為什么有這個原理?因為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嘛,世界本身非常復雜,它怎么能變成知識呢?就是沉淀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所以可見概念有多么的重要啊。為啥?因為知識太多了,你拿進來你往哪放呢?如果攤成一地,那都是臟東西啊。我以前講過,什么叫臟啊?它不是說這個東西天然就臟,是放錯位置才臟啊。一個米飯它擱在飯盒里那是干凈的,擱在衣服上它就是臟嘛。那怎么樣讓知識顯得不臟呢?就是一定要有這個概念作為基礎框架,所以在了解一本新學科的時候先去了解概念就變得特別重要。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這是第二個關鍵詞。
那第三個關鍵詞我稱之為叫縫合。什么意思?就是拿針縫一針,把它的合起來。很多人都在感慨,說我讀了這么多書,那些字就像流水一樣從我腦子里飄過,讀完之后,書一合上,啥也沒記住,這咋辦?你缺的就是這兩個字,叫縫合。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自己的內心盛開的一朵花,它一定是由內而外長大,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那就是你的,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那怎么縫合?很簡單,表達一次。比如說我,我現(xiàn)在學知識,然后要做節(jié)目表達出來,然后它就是我的。那你說我沒有做脫口秀的能力呀,沒關系,表達分很多種層次。比如說寫一個讀書筆記,它就是個表達啊,哎呀,你說那太累了,沒關系,讀書筆記可能就是你一句。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習慣,很多人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文章,收藏,這文章特別好,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你連收藏過它你都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干什么?就寫一句話??赐曛笳f,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很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這個知識即使將來你全部忘了,沒關系,你知道那兒有,你將來可以去查。現(xiàn)在資訊這么發(fā)達,互聯(lián)網(wǎng)這么發(fā)達,什么東西都可以去查,但是知道什么東西在哪,這才是你自己的知識。
那第四個關鍵詞,我認為是碎片,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呀,說學習嘛就應該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學嘛,你碎片化學習,最后一地雞毛,什么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我不是說系統(tǒng)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xiàn)實嘛。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我們每個人手里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么辦?不用于學習,難道用于打游戲才對嗎?所以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我們必須這樣做好不好啊。站在真實的學習場景和站在學習者這一頭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么糟糕了。我給大家一些理由啊。首先,知識的產生它就是碎片化掉的,那一些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嘛,然后可能當論文就發(fā)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它什么時候變成體系化?被驗證之后過了很久,有人用一個理論體系把它總結出來,這已經是陳舊的知識。我們是終身學習者,任何新出來的假說即使沒有被驗證,了解一下有什么不好?它就是碎片化掉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如果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它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啊,它一直就是如此啊。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那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么問題。你看,美國的社會活動家也是政治家富蘭克林,我們以前講過,他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說我一生的知識積累的來源就是這樣的,說我在查找一方面資料的同時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資料,這就是我的學習呀。你看,這不就是碎片化的學習嘛。這是第四點。
那還有第五點,這就更重要了,這一點弄通了,前面四點你才能融會貫通,這一點我稱之為叫目標。我活了四十多年,我現(xiàn)在觀察,人間就有兩種人。第一種人他的世界里是三個詞,叫立場、感受和意見。那第二種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個詞叫目標、方法和行動。我四十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其實就為完成一件事,把我的思維方式從第一種,就是立場、感受和意見切換到第二種,就是目標、方法和行動。為什么?這也跟學習有關。因為立場、意見和感受,我可以裝一腦子,各種各樣的知識和價值觀在我腦子里它是打架的,我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一會兒覺得這個對,一會兒覺得那個對。就像我最近在錄制《奇葩說》的節(jié)目,我發(fā)現(xiàn)場上的觀眾隨著辯論賽的展開,雙方的拉鋸是非常劇烈的,他們一會兒覺得這個對,一會兒又覺得那個對。為什么?因為世界是劇烈分層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有無窮的層次,隨著場上辯論者的那個不斷的挖掘層次,觀眾的意見就跟著兩頭跑。對,意見是一個特別不確定的東西,知識在腦子里是散黃的,是在那兒晃來晃去的。可是一旦切換到第二種人生,就是只有目標、方法和行動的時候,一切就被整合起來了,這就是我要創(chuàng)業(yè)的根本原因。
總結一下剛才我們講的所有,我們這一代人有知識焦慮,沒有辦法,知識總量越來越大,負擔越來越沉重,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怎么辦?原來傳統(tǒng)的解決方案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不能完全適用,所以我提出來的5個關鍵詞。第一,就是跟著人學,而不是跟著書本學,先降低我們的知識負擔,它幫助我們篩選和歸納。那第二就是概念,通過掌握一個一個的新概念,搭建起我們的知識框架,再進來新的信息,我們知道把它放在哪兒。那第三縫合,信息走來過去,我們不見得都記得住,只有我們通過表達一次,無論是像我這樣轉述,還是寫一則極其簡短的讀書筆記,在自己的生命和知識樹當中把它縫合進來,即使這些信息將來我們忘光了,我們也知道到哪里去找它。那第四,就是碎片,這是我們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時代幾乎是唯一的法門。當然最重要的是目標,只有目標明確,不斷往前拱,我們才能把知識落實為我們行動的成果。這就是我學習的基本方法。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羅輯思維”講述:羅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