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這樣開口求助,幾乎不會被拒絕
來 源:未知發(fā)表日期:2018-05-11
很少有人喜歡求助他人。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證明,求助涉及一系列社會威脅,包括不確定性、被拒絕的可能、自降地位的風險以及必然要出讓的自主權,這些都會刺激大腦中感受生理疼痛的區(qū)域。而在工作場合,我們往往特別希望能展現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工作能力以及自信心,求助同事因此變得更加別扭。
職場上,這樣開口求助,幾乎不會被拒絕下載APP 閱讀本文更深度報道
然而,在現代組織中,一個人想獲得發(fā)展,不求助他人根本不可能??绮块T團隊、敏捷項目管理技能、矩陣結構或層級最小化結構,以及日益流行的合作型辦公室文化都要求我們不斷努力,贏得來自主管、同事以及雇員的合作和支持。你的工作表現、進步以及職業(yè)發(fā)展越來越仰仗于尋求所需建議、參考及資源的能力。據估計,同事間互相提供的幫助,多達75%到90%來自直接訴求。
那么,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地尋求幫助?如何在麻煩別人的時候不讓對方感到困擾?
代價和收益
也許,最容易讓我們在求助時克服恐懼心理的,是明白大多數人其實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康奈爾大學教授瓦內薩。博汗斯(Vanessa Bohns)是該領域的優(yōu)秀研究者,近期她評估了一組由她和同事完成的實驗,發(fā)現當人們向陌生人求助時,對方提供幫助的比例,也就是依從性,比求助者預計的平均高48%.活雷鋒的人數比我們想象中更多。研究還表明,大家低估了助人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也許,最容易讓我們在求助時克服恐懼心理的,是明白大多數人其實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康奈爾大學教授瓦內薩。博汗斯(Vanessa Bohns)是該領域的優(yōu)秀研究者,近期她評估了一組由她和同事完成的實驗,發(fā)現當人們向陌生人求助時,對方提供幫助的比例,也就是依從性,比求助者預計的平均高48%.活雷鋒的人數比我們想象中更多。研究還表明,大家低估了助人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部分原因是,拒絕或隨意的幫助需要一點心理成本,而這點我們往往會忽略。另一原因在于,多數助人者知道(即使是下意識的),無償并有效幫助到他人,能讓人感覺良好。2017年瑞士的一項研究發(fā)現,我們即使只為別人花一點錢,也比只滿足自己更快樂。
成功獲得他人幫助的關鍵,是將焦點轉移到這些好處上。要讓人們感到他們提供幫助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并非不得已為之,他們擁有決定權。也就是不要表現出,某人要求你提供幫助,你應該提供幫助或者使用別無選擇必須幫助這樣的語言。
下列這類開場白應該盡量避免:
“能請你幫個忙嗎?”——這會讓人感到前面是個陷阱;
也不要表達多余的歉意——“我感到讓你做這件事很過意不去,”這讓事情變得消極。
也不要強調互惠性“你幫我我也會幫你”,這會起反效果,因為誰都不喜歡欠別人,也不喜歡純粹的交易型關系。
弱化自己的需要也不合適,例如“我一般不會求助他人”或者“就一點兒小事兒”,這會讓人覺得提供的幫助微不足道甚至很多余。
你可以避開這些陷阱尋求幫助,讓人們對自己的回應有掌控感,感到助人為樂的幸福。
要實現這些,你可以在具體求助中采用“強化”策略或“誘因”。也許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日常和他人的互動中使用這些方法,讓身邊的人準備好提供更有益的幫助。
三種強化方式
自己人心理。對潛在的助人者可以采用的一種強化方式是,確保你和他或她是一隊的,而且這個團隊很重要。這點利用的是人類天生需要歸屬感,需要維護身邊社交圈的利益。具體有幾種方式。
例如,斯坦福大學樸雅卡。凱爾(Priyanka Carr)和格雷格。沃爾頓(Greg Walton,彼時是一名研究生)證明,僅僅加上“一起”這個詞就能產生效果。當獨自解決難題的實驗參與者被告知,在其他房間還有人在一起做著類似的工作,之后他們可以互相交流,這些參與者的解題時間延長了48%,正確率更高,比那些認為自己在獨自作業(yè)的人感到更輕松。
你還可以提出共同的目標、敵人或者特性。但最佳方式是創(chuàng)造一種自己人的感覺,強調共同的經歷、觀點、想法和感覺。例如,如果高管團隊中只有兩位女性,不要只是說:“我們是團隊中僅有的兩位女性”(強調特性)。這么說會更好:“你有沒有發(fā)現說話時總有男性打斷我們?”(共同經歷)
積極形象。第二種誘因是讓求助對象意識到自己提供幫助的獨特身份或強化他們的這種意識(通過他們的特性或者角色),說明他們并非是可能會施以援手的路人,而一直是助人為樂的人。
研究表明,當詢問人們是否愿意“做一名慷慨的捐贈者”(而不是“捐款”)時,慈善團體獲得的捐助更多。如果你告知一個年僅三歲的孩子,他可以“做一個小助手”(而不是“幫忙”)時,他會更愿意完成類似收拾積木的任務。但是記住,并非所有人對正面形象的看法都一樣,記得在措辭上隨機應變。
感激是另一種能激發(fā)助人者積極形象的有力途徑。生產率軟件公司Boomerang最近進行有關35萬封電郵往來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如果郵件中包含“提前致謝”“謝謝”這樣的詞,平均回復率超過63%到66%;而普通的通用語,如“祝好”“致意”和“再見”,回復率僅有51%到54%.提前致謝會提高人們的興趣,讓人愿意幫助他人,只要你別把關注點放在自己從幫助中得到的好處上,而是放在對方的慷慨和無私,以及助人展現出的品質上。
效力。人們希望看到自己的幫助行為產生的效果。這并非出于自負。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感到行為達到預想中的效果,是人類根本的行為動機。這是讓我們感到人生有意義和有參與感的根本。
確保潛在助人者知道他們的幫助會起到很大作用,闡明你所需要的東西以及預期的效果。例如,在請同事幫忙評估一份客戶提案時,你可以說:“在我發(fā)給XX之前,你能幫忙看下這份提案嗎?之前就是因為你的幫忙,我才拿下了XX案子。”
如果你承諾接下來會跟進,信守諾言。可能的話,讓對方選擇提供幫助的方式,如果和你預想的不一樣,也愉快接受。要讓助人者選擇自己感到最有效的方式,給予你力所能及的幫助。
下次當你感到需要求助他人時,記得多數時候大家都愿意幫助他人。很少有人會因為你需要幫助而看低你。尋求幫助是讓他人感覺良好的不二法門。它讓我們獲得最好的感受,同時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