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43186"><legend id="43186"></legend></b>
<thead id="43186"></thead>
    專家觀點

    宋洪兵:法家治下的真實生活世界

    《讀書》2009年第8期揭載楊立華先生的《韓非之死》一文,不僅為讀者講述了一個有關韓非與李斯之間歷史恩怨的故事,而且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即:“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幅圖景?作者在描述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時,提到法家之“法”暗含了“將人的生存貶降為物的存在的趣向”,“人的尊嚴以及與之相關的主體性,在此種前現代的‘異化’理論面前,蕩然無存。”“在韓非的‘理想國’里,國家的權力必須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的空間。儒和俠的存在是不能容忍的,因為任何在國家權力之外構建正義原則的企圖,都將從根本上削弱國家的權威。在那樣一個被徹底規(guī)訓了世界里,沒有學者、儒士、劍客和游俠,甚至連工商之民也將因浮墮之名而遭到斥逐。”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了前賢的一些相似看法。梁啟超曾指出法家是一種靜的機械的“物治主義”(《先秦政治思想史》),牟宗三順此邏輯更提出法家是硬心腸的“物化的治道”(《政道與治道》),郭沫若則稱韓非只需要“牛馬以耕稼”、“豺狼以戰(zhàn)陣”、“獵犬以告奸”三種人(《十批判書》)。如果把視野放寬,還可以看到《漢書?董仲舒?zhèn)鳌放u秦朝統治:“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于下也。”其中已經隱含了法家治下生活境遇的某種信息。近人章炳麟雖對韓非子的“法治”思想極為贊賞,但對其不講“仁義之道”的觀點卻頗有微詞:“今無慈惠廉愛,則民為虎狼也。”(《國故論衡?原道下》)顯然,在上述前賢視野中,“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完全是一個“非人”的世界!問題在于,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恐怕還需要我們更多詮釋。

    當然,歷史上并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在實際統治中完全運用法家思想來治理國家,即便人們常說秦王朝“興也法家,亡也法家”,然秦王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實踐了法家的政治理念,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歷史難題(實際上,陰陽五行觀念在實際生活中對秦王朝的影響就遠遠大于法家的影響)。故而所謂“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僅僅是一個依據法家文本進行合理想象的問題。從先秦“法術之士”思想觀念的單純闡述到具體鮮活社會生活圖景的描述,確乎是一個值得嘗試的研究路徑。或許,美國學者史景遷熔文學描寫與歷史研究于一爐的思路,在此過程中當可作為有益的參照和借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其《胡若望的困惑之旅》、《王氏之死》、《康熙自畫像》等著作,此處不再贅言。不過,法家思想涉及方方面面,社會百態(tài)悉數納入法術之士的觀察視野,所以要全方位地生動形象的描繪“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一篇小文絕無可能承載此艱巨規(guī)劃。進一步的工作,尚待時日。為了表達的方便,本文擬以“法家君主的一天”為時間坐標,力圖簡要地勾勒法家治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場景,藉此反映法家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需要捎帶說明的是,此處的生活場景是一種完全采用法家思想進行治理的理想狀態(tài),這里已不再有法術之士的孤獨和憤懣,與韓非子勢不兩立、不可兩存的“當涂重臣”在這個生活場景之中已然不復存在——

    一覺醒來,窗外已是天光大亮。盡管昨晚與愛妃一夜纏綿,他依然神清氣爽。愛妃吹枕頭風的話語猶然回蕩在耳際。他知道,愛妃所言廢長立幼之事,萬不可信??磥?,后宮干政,其害甚巨,切忌!疼愛與愛妃所生小兒不假,然太子廢立關涉國運,豈可等同兒戲?不惟愛妃之言不可輕信,即便父兄、子侄、近侍之言,亦應謹慎謹慎,切不可因私情有損治國之公理。韓子的《備內》、《八奸》,確乎雄文也。

    正獨自思忖間,侍者紛紛進寢宮服侍洗漱。洗漱停當,御膳呈上。所有食物均由御廚親自品嘗,然而他才能食用。玉饌美食,色味俱佳。食罷,已近早朝時間。于是更衣,準備上朝。一個侍者為他戴好王冠之后,接著要給他穿袍子。完畢,他看了一眼,問道:“另一個負責穿衣的侍者怎么沒來?你不能給我穿袍子!”負責戴冠的侍者頓時嚇得冷汗直冒,呆如木雞,答不上來。隨即傳令:穿衣侍者無故擅離職守,杖責三十,逐出宮門;負責戴冠侍者盡管為寡人穿衣,按理有功,然擅自越權而為,功不抵過,有功亦罰!罰奉一月!眾皆嘆服,益加勤勉,不敢懈怠。

    朝堂之上,他高高端坐。大臣紛紛上奏,捷報頻傳:南方麗水私采金礦之事,在群眾監(jiān)督舉報之下,輕罪重罰,說一不二,法令威信確立,心存僥幸者再不敢鋌而走險。巨貪逃往他國一案已結,用吾國一城池的代價,將其引渡回國,不日將受到應有的懲罰,法律尊嚴得以維護!吾國今年糧食有望獲得高產豐收,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軍隊后勤供應充足,士氣旺盛,鄰國無敢犯我邊境者!民間廢法用私、有罪得免的陋俗已全面改觀,移風易俗初見成效,風俗淳化!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群臣議論國事,爭先恐后地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濫竽充數、尸位素餐的現象基本不存在。因此,大家的目的在于闡述自己真實的想法,至于是否與其他大臣相一致,是否遭到政敵的打擊報復,那是無需擔憂的,因為當涂重臣把持朝綱、左右輿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時候,大臣們說話惟當涂重臣的馬首是瞻,他說白的,別人不敢說是黑的,以致是非混淆、黑白顛倒,很多大臣為求自保,不敢清白,沒有半點人格尊嚴可言!現在,大臣們沒了顧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旦大臣弄虛作假、言不由衷被發(fā)現,將面臨嚴懲。當然,倘若哪個大臣的意見在實踐中被證明行不通或者效果并不如預期的那樣明顯,他就可能面臨失職的責罰!這就要求每一個大臣都必須兢兢業(yè)業(yè),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真正成為專家,盡量用專業(yè)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外行領導內行?那不是法家的治國原則!

    國君看著群臣不斷對于國事發(fā)表精彩的見解,時而微笑,時而頷首,時而沉思,時而欲言又止,一副高深莫測的摸樣。他深知,他不是萬能的神。無論才能還是資質,他都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他沒有能力事必躬親地處理每一件事。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喜怒不形于色,讓那些專家大臣發(fā)表意見,然后再由他與首席大臣——一位智慧和能力超群的法術之士(這位法術之士與他的關系相當于伊尹之于商湯、周公之于周成王、管仲之于齊桓公),一同評議出一個相對最優(yōu)的想法來。法家“君臣共治”的理念,于此得以制度化的體現。至于實踐效果如何,實行首倡問責制。誰先提出來的,由誰負責具體落實,有功則賞,有過必罰。

    君臣上下一日百戰(zhàn)的道理,他是熟諳于心的。要有效駕馭群臣,除卻考核問責之外,還必須運用一些權術。盲目聽信于某一個大臣,就會為其所蒙蔽,這是應當謹記的。當然,這些權術的運用,只要掌握了要領,即使普通人,也能夠靈活運用。他在上朝的路上,就曾私下小聲詢問過一個剛從外面辦事回來的衛(wèi)士,問他在外面看到什么新鮮事沒有。衛(wèi)士回答說沒有,他繼續(xù)問,即使沒有,隨便說說都看見了什么,衛(wèi)士說看見都城南門外有幾堆牛糞。他告誡衛(wèi)士,此事不要再跟其他任何人提起。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對著群臣百官說:誰家的牛沒關好到處亂跑啊?群臣面面相覷,負責社會綜合管理的官員趕緊上前稟奏道:沒有接到誰家牛走失的報告。他又漫不經心的問:那都城南門外幾堆牛糞是怎么回事啊?官員大驚,趕緊吩咐下去探查究竟,果然發(fā)現某家牛欄壞損致使小牛在大街閑逛,并且拉了很多屎。此類挾知而問的事件,天天都會發(fā)生,意在考察群臣的誠實度和敬業(yè)心。剛開始,群臣驚恐,久而久之,大家亦習以為常。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只要行的端、坐的正,也無所謂悚懼與驚恐了。于是,盡管群臣為官的目的在于為了獲得利益,但是他們都把獲得利益的希望寄托于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的干好本職工作,而不是作奸犯科、損公肥私。人臣追求富貴,國君可以在滿足人臣欲求的同時整合他們的才智為國家效力,追求富國強兵、雄霸天下。這樣,即使他很平庸,但偌大一個國家,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吏治清白,朗如青天明月。

    正在此時,使者來報,西陲某地發(fā)生嚴重饑荒,民不聊生。那里有一處他的皇家御苑,每年秋季,他都會會同各路射箭好手,到那里一顯身手。平時,整個皇家御苑都是封閉起來的,里面草木繁盛,花果殷實。此時,有大臣建議,應當效法秦昭襄王不發(fā)五苑的舊例,樹立公正的賞罰標準,御苑不能作為救災之用。早秦昭襄王時代,就曾有大臣提議在發(fā)生饑荒之時打開御苑供百姓采摘果實果腹,但昭襄王拒絕了。在昭襄王看來,以他打獵御苑救濟饑荒,形同無功行賞,這不符合賞功罰罪的施政原則。他認為,昭襄王的這個原則應該堅持,不能開無功者受賞這個口子。否則,規(guī)則一旦允許存在例外,便可能隨處都存在例外,法治的公平原則將無法得以保障。

    但是,他對于秦昭襄王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也是頗不以為然。韓子曾云:“征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顯學》),國家征收賦稅,官吏負責賑災。此時相關責任官員不積極動用相關資源救災,反倒需要君主用自己私人的娛樂設施來解決當地的災荒問題,這豈不是很愚蠢的做法嗎?行政資源何在?地方官員何在?災荒,應寄托于體制的運轉,僅僅靠君主發(fā)一時之善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他隨即傳旨:著當地官員勘察災情,查驗災民類別及數量,若受災數量極少且皆為平時游手好閑、揮霍無度之輩,平素勤勞節(jié)儉的百姓皆溫衣美食者,此事不必加以理會,不可助長好吃懶做之風;若災情嚴重且數量甚巨,宜疾速動用倉庫儲備以賑災民,不得有誤。

    散朝時分,已近晌午,他略微有一些疲倦。駕鸞回宮,王后太子一干人在宮門迎候。他半躺在床上養(yǎng)神,雙目微閉。王后在身邊伺候,奉上了精美絕倫的羹湯。喝罷,贊不絕口。問王后羹湯系何人所做?王后答曰:此乃她娘家一個侄子所做!他一拍腦門,“哦,想起來了,這個人我見過,手藝確實不錯”。王后趁機表示她的侄子盡管廚藝高超,但有意在仕途發(fā)展,看能否給他安排個一官半職?他一聽,連忙制止,“選官自有法度標準,由專人負責,寡人不便插手!寡人若插手,群臣百官恐怕不答應!”完了又加一句:“后宮不得干政!”心中暗自嘆服先賢韓非子英明遠見,身邊的人時刻都在誘導他破壞規(guī)則呢。王后還不死心,引經據典,“管子曾云:‘生法者君也,法于法者臣也’,您身為一國之君,法度由您制定,您的旨意就是法度啊!您為什么還擔心群臣百官反對呢?”一聽這話,國君勃然大怒:“法令者,君臣之所共守也。豈可形同兒戲?且法令興廢,不在寡人一人,當與群臣商議,尤當聽取首席大臣之意見。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吾意已決,勿復再言。”王后憤憤而退。

    近侍將御膳端上桌案,國君該吃午餐了??粗鴿M桌美味可口的菜肴,他不由得生發(fā)無限感慨:廚師的手藝真是太高超了!對于吃,他是很講究的,各種珍饈美味,他基本都嘗過。好在他給自己定過一個基本原則,各種美味只管享用,廚師手藝再高,但絕不可因國君貪戀美食而寵信他進而聽命于他,齊桓公寵信廚師易牙遭致殺身之禍的教訓尤當記取。關于這點,韓子早就苦口婆心的告誡過的。廚師只應享受廚師的待遇,如果他有其他本領,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去表現,從基層做起。宰相必出乎州部,將軍必起于行伍。而且,韓子有關君主享樂應有度的話語,他必每天三復,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十過》):“好宮室臺榭陂池,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亡征》)“人主樂美宮室臺池、好飾子女狗馬以娛其心,此人主之殃也。”(《八奸》)

    用膳之際,近臣稟奏:大將軍巡視邊關大敗小股流竄敵軍,現已回京,正在宮門外候旨。他示意:讓他進來。很快,大將軍雄赳赳氣昂昂的邁著大步走了進來。他吩咐看座,并邀請大將軍一同進餐。大將軍均一一照辦,面無感激之色。用完御膳,他又詳細詢問了大將軍邊關士兵、輜重、后勤保障等情況,大將軍皆一一作答,且如數家珍。隨即傳旨:大將軍鎮(zhèn)守邊關有功,作為獎賞,特許大將軍乘坐寡人御用馬車一個月!大將軍亦不客氣,轉身出宮,乘上國君的御用馬車,打道回府。法家治下的國度,崇尚以功受賞,臣不德君!只要有了功勞,受到封賞,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無需對君主感恩戴德。

    大將軍走后,他忽然心血來潮,想出宮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很快收拾好行裝,帶著兩個貼身隨從,伴著午后溫暖的陽光,漫步在都城的大街小巷。他看到兩旁店鋪林立,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自繼位以來,他厲行法家重農抑商之策。重農,使得農業(yè)得以空前繁榮,農夫亦以生產糧食多寡賜爵,其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抑商,絕非滅商。所抑者,奢侈浮華之商品,中看不中用之商品。至于商業(yè)互通有無的功能,不僅沒有限制,反倒在物質逐漸豐富的時代變得繁盛起來。韓子曾曰:“利商市關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無,客商歸之,外貨留之”(《難二》),這給他的治國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路過棺材鋪時,他聽見老板感嘆最近生意不是太好,隱隱希望多死點人;路過車行,他看見老板忙的不亦樂乎,店鋪正中間豎一牌位,祈求人人都能成為富翁,以便多賣幾輛車。他并不苛責棺材鋪老板的歹毒,也不贊賞車行老板的仁慈,他們都在為了自己合理的利益而成日奔波忙碌。他和他的臣民,在評價一個人時,最重要的不是其動機如何,而是其行為如何。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何謂“人情”,趨利避害之謂也。人人都在為了生活忙碌著,這是一個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的天下。在法家看來,最大的仁政,就是讓人們渴求過好日子的欲望得到相應滿足。他抬起頭,仰望天空,陷入沉思。至于人的主體性與精神境界,還是交給人們自己去選擇吧。

    一陣似有似無的讀書聲,將他從沉思中喚回。前面有一院落,聲音就是從那里傳出來的。國家不是明令禁止私人教學的嗎?學在官府,以吏為師的政策,難道他們不知道嗎?帶著一絲疑惑,他與貼身隨從來到院里,只見兩個中年人正跟十幾個孩子在一起。其中一人正教孩子念“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這不是孟軻《離婁上》的文字么?現在居然還有人講什么先王之道?!真是豈有此理!另外一人正教幾個稍大一點的孩子義理呢,為了一探究竟,他示意隨從暫時不要打擾,只聽得這個中年人告訴那幾個孩子:父親犯了錯誤,兒子知道之后,是不應該向官府舉報的,那樣就是不孝之子!又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事愈煩而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僅僅靠法治,是無法治理好國家的!他聽到此處,再也按捺不住,叫隨從通知有司,將兩個中年人抓起來,依律治罪。儒以文犯法,混淆視聽,出則巷議、入則心非,于國家治理只知空發(fā)牢騷,不能起任何建設性的作用。這樣的人,就像蠹蟲一樣,還是越少越好。吩咐有司:加強孩子的法制教育,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國策,一定要貫徹落實。

    剛從院子出來,迎面走來一位儒者打扮的老者,文質彬彬,氣度非凡。他一眼便看出這位老者是個外鄉(xiāng)人,因為法家治下的國度,基本沒有儒者打扮的人,即便剛才給孩子們灌輸儒家理念的兩個中年人,他們也不敢明目張膽的穿儒服的。遂拱手作揖,詢問老者:“不知先生來自何國?來吾國有何貴干?”老者還禮,答曰:“素聞貴國法治謹嚴,秩序井然,恰逢路過,故來探訪。”“先生觀感如何?”老者答曰:“貴國地勢險要,風物俊美,天材之利多。入境,觀其風俗,民風淳樸,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忠信、兢兢業(yè)業(yè),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公私分明,不比周,不朋黨,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言及此,似欲言又止,他隨即問道:“先生有何賜教,但言無妨!”“貴國之短,在于無儒!”“謹受教!儒有賤儒、陋儒、俗儒、大儒之別,敝國于彼虛文浮夸、以文亂法之賤儒、陋儒、俗儒,向來是禁止他們活動的。然于大儒,譬如周、孔、荀卿之儒,敝國向以圣人尊之的。”老者似乎聽明白了,也似乎沒太明白,一臉狐疑的表情,匆匆作揖而別。望著老者漸漸遠去的背影,他心底似乎有一些感慨。有些道理,其實很明白,為什么實行起來就那么難呢?儒者,真正“吾欲仁斯仁至矣”、“為仁在己”的儒者又到底有幾個呢?絕大多數是沽名釣譽的俗儒罷了。

    前面巷口圍著一堆人,年紀好像都挺大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什么,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被圍在中間。少年滿臉橫肉,腰間別著一把木劍,下巴一歪一歪的,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他和隨從圍上去,問旁邊一位長者:“老人家,這個年輕人到底怎么回事?”老人嘆了一口氣,“哎,他是個敗家子,非要去做什么游俠,成天拿著木劍比劃,到處惹是生非。他父母怎么教導都不管用,這不,把父母都氣得生病在床了。我們幾個街坊鄰居,正在這勸他呢,告訴他‘俠以武犯禁’,那是要不得的。有什么不平的事啊,法律會公正的做出裁決的。要他好好做人,老老實實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孝敬父母,可他什么話都聽不進去。”哦,原來是這么回事,這好辦!他立刻大聲吩咐隨從去找有司,派人把這個不肖之子抓起來,好好管教。結果那少年一聽要把他抓起來,頓時嚇得臉色慘白,趕緊向他承認錯誤,并給老人們賠禮道歉,表示以后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看那少年確有悔過之意,教誨目的業(yè)已達到,事情也就到此作罷。

    眼看日落西山,這一下午的微服私訪也該結束了。他想起昨天曾邀請首席大臣申時進宮,有重要事情商量,然后與他一起共進晚餐。估摸時辰已近酉時,大概要遲到了。隨即命令隨從,附近買一匹快馬,他需要立刻回宮,越快越好,絕不能失信于人,這是他的原則,也是法家的基本原則。

    很快,他準時趕在酉時之前回到宮中,首席大臣早已等候多時。他想跟這位當代的法術之士探討的,也是他一直熒惑于心的,就是如何處理舊主新君交替時的繼統問題。一般而言,嫡長子繼承制是沒問題的。然而,“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的苦惱,始終讓他擔心這大好的局面在他百年之后無法繼續(xù)下去,同時也擔心將來太子繼位之后能否像他一樣,對自己、對大臣、對社會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呢?如果不能像自己一樣,太子就可能改變當前的法治局面,以另一種法來替代當前的法,那樣的法治,就會演變?yōu)槿酥巍?ldquo;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君的郁悶,不是沒有道理的。他想跟首席大臣好好談談。他倆邊吃邊談,談了很多很多,飯畢,接著在寢宮談,一直談到凌晨子時。從商君車裂的歷史教訓,到君主應該“體道”的修身養(yǎng)性,似乎都無法絕對保證太子將來能夠繼續(xù)堅持法治路線的。夜已深,首席大臣告退,他心事重重地和衣而臥,結束了忙碌充實的一天。

    他其實不知道,他的這個苦惱,也是法家的苦惱,沿襲了兩千年。直到現在都還沒完全解決。

    如果深入法家思想的生活世界,我們可以發(fā)現,在這里,人與人之間是坦蕩真誠的,民風淳樸,吏治清明,社會到處彌漫著一種誠信、公正的信念,并且大家都對于此種信念深信不疑。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人情”,受到充分尊重,當然,也包括精神需求的主動性。某種意義上說,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也不乏人間溫情,只不過這種溫情應該有畛域之別而已。當今國人,似乎更應留意此點。此外,在法家的世界里,人們很難混天過日,更不可能偷奸?;@大概也是具有懶散作風的某些國人比較反感法家的一個原因吧。毫無疑問,在“法家治下的生活世界”中,自由主義者在其中可以發(fā)現多元包容理念的欠缺,儒者更可以看到“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漢書?藝文志》)的不足。然而,正如科耶夫能在當代西方民主自由社會找到缺乏激情、缺乏崇高的“報廢的人”、李汝真在《鏡花緣》的“君子國”找到人們可以因謙虛讓利而起爭執(zhí)一樣,沒有任何單獨純正的思想觀念能夠締造一種完美的生活?,F代民主不能,儒家不能,當然,法家也不能。生活,正因為其不完美,才成其為生活。法家治下的生活盡管不是完美的,但也并非如一般情形下所描繪的一個靜止的機械的物的世界,一個只有牛馬、豺狼、獵犬的動物世界。

    分享到:
     
    中日韩亚洲免费视频,2014AV天堂无码一区,日本一本草久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级在线α片
    <b id="43186"><legend id="43186"></legend></b>
    <thead id="43186"></t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