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43186"><legend id="43186"></legend></b>
<thead id="43186"></thead>
    相關閱讀

    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淺論

    來源:網(wǎng)絡

    一、荀子其人

    荀子,名況,又被尊稱為“荀卿”,音轉之故,又稱“孫卿”或“孫卿子”。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郇(今山西臨猗縣)人,生于孟子之后,具體生卒年月已無法確考,有學者據(jù)司馬遷《史記·孟荀列傳》等著作推算:“荀子當約生于公元前334年,約卒于公元前236年”。(見參考文獻[2]261頁)

    荀子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都很簡略。我們可從太史公《荀子傳》、劉向《孫卿書錄》、應劭《風俗通義》、清代謝墉《風俗通》、《荀子·強國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經去過齊、秦等地,而且游學稷下時成就了其名聲。

    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派代表人物,是繼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學大師。據(jù)謝墉《荀子序》記載,荀子“最為戰(zhàn)國老師。太史公作傳,論次諸子,獨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論……蓋自周末歷秦漢以來,孟荀并稱久矣。”并指出公孫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二、從《荀子》一書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下面僅舉三例加以說明:

    (一)從《性惡》篇看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所說的“性”是指與生俱來、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偽”不是“真?zhèn)?rdquo;、“虛偽”的“偽”,而是“人為”之義。因此,荀子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即禮義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為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說人之性“惡”,是因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饑,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在此已論證得很清晰條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饑欲飽、寒欲暖、耳好聲、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兒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對這種天然之性加以人為的節(jié)制和引導,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發(fā)生爭奪、暴亂和相互殘害。所以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要想達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為地用禮義法度來制約人之惡性。

    (二)從《天論》篇看荀子的天人論

    荀子的“天人論”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我們僅舉《天論》中一例加以說明?!短煺摗菲_頭寫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可見,荀子并沒有迷信或畏懼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種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獨立運行的自然。荀子認為,人世間的吉兇禍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調控而產生的,而不是由“天”來左右和預兆的。正所謂“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應天以治。

    (三)從《禮論》、《王制》等篇看荀子的社會道德觀

    隆禮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級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張,其中,“隆禮”最為突出。荀子認為人之性惡需要用禮義法度來加以制約,這在《荀子》的《禮論》、《王制》、《強國》、《天論》、《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論述。如:《禮論》篇云:“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王制》篇云:“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

    《大略》篇云:“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可見,荀子是主張隆禮的,而且主張國家應分等級而治,尊君重法。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張要使國家強盛,必須行“勝人之道”;在人生觀上主張積極有為與正義原則;在修養(yǎng)觀上主張修身為本,強調“學”,提倡“思”,重視“行”;在教育觀上主張“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尊師重教”、“君師合一”,也有十分進步的意義,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荀況著,楊瓊注。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

    [2]劉蔚華,趙宗正主編。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12.

     

    分享到:
     
    中日韩亚洲免费视频,2014AV天堂无码一区,日本一本草久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级在线α片
    <b id="43186"><legend id="43186"></legend></b>
    <thead id="43186"></thead>